应北京大学赵彤教授邀请,我校文学院宋洪民教授于4月11日带领八思巴字研究团队前往北京大学,做客“王力学术讲座”并展开学术交流。
“王力学术讲座”由北京大学本校及校外教师共同讲授,旨在纪念已故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邀请的校外教师均为本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特色的专家。宋洪民教授因其在八思巴字和《蒙古字韵》研究方面具有的较大学术影响力,受邀成为此次讲座的主讲教师和专家之一,承担“王力学术讲座”课程第四讲——“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研究(二)”。
讲座当日,北京大学著名语言学家、博士生导师孙玉文教授、赵彤教授、雷瑭洵老师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和语言班本科生等出席了此次活动。宋洪民教授的讲座围绕“《蒙古字韵》研究的几个难点问题”展开,主要探讨了两个核心话题:一是八思巴字译写汉语的正字法问题;二是《蒙古字韵》音系的性质问题。
在八思巴字译写汉语的正字法问题部分,宋洪民教授从语音学与文字学的矛盾、同质成分与异质成分的矛盾、语文学与语言学的矛盾等角度展开分析。宋教授站在普通文字学和比较文字学的高度,探讨了辅音文字向音素文字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解读八思巴字的一些拼写问题,并指出了拼写中存在的一些先天不足,如辅音文字中元音的依附性。同时,宋教授还讨论了八思巴字拼写规则与韵图排列之间的关系,以及“以声别韵”“同形异音”等特性。
针对《蒙古字韵》音系的性质问题,宋洪民教授指出龙果夫关于汉语官话读书音与代表活语言的口语读音的区分与对立的观点,对罗常培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语言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提到王力、忌浮等先生在研究元代语音及《中原音韵》《蒙古字韵》时,对元代汴洛与幽燕方言的地位及北方官话读书音与口语音之纠葛有所涉及。宋教授认为,《蒙古字韵》更多地表现出读书音的特点,与《中原音韵》存在差异,但与近代韵图表现出一致性,且与中原官话在很多方面较为一致,此外,一些音变现象符合语音演变规律,但由于特定演变阶段已过,可能一时难以观察到。
讲座结束后,进入互动交流环节。宋教授与北大师生就《蒙古字韵》研究中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赵彤老师、赵天宇同学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问题,宋教授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孙玉文教授对宋教授从普通文字学和比较文字学角度观察和分析《蒙古字韵》表示肯定,认为这一视角转换非常有益,并建议多从语言接触和蒙古人说汉语的发音特征去考虑《蒙古字韵》的语音问题。整个学术讨论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进行,宾主双方都受到了启发,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思路。赵彤老师和宋老师均表示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交流,互通有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我校与北京大学之间的学术互动,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有力地推动了我校语言学等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