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学术专著是我校李光红教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GL065)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伴随着经济转型与高等教育改革,就业市场人才筛选标准日趋理性,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焦点。本书综合运用管理学、系统科学、劳动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基于人才筛选标准演化视域,以大学生就业力为研究对象,阐析了就业力和人才筛选标准耦合机理;采用聚类分析、ANP等方法,构建了大学生就业力评价体系。进而引入物元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0家用人单位和不同省份20所高校的2000余名毕业生进行实证研究,锁定11个关键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路径,以期为政府政策制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学生有效就业自我识别、用人单位人才筛选标准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及路径借鉴。
本课题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人才筛选标准演化视阈,从下述五个方面就大学生就业力提升问题展开研究:
1、人才筛选标准与大学生就业力内在机理分析。在详细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依据就业理论,
廓清了大学生就业力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和维度,厘定了人才筛选标准与大学生就业力两者间的关联性与内在机理,构建了大学生就业力概念模型。
2、人才筛选标准演化趋势阐析。人才筛选标准与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紧密相关,本研究对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阶段划分,推演了人才筛选标准演化趋势:由单一指标向综合性指标的延伸,由刚性指标向柔性指标的过渡,由显性指标向隐性指标的深入,由适度指标向“高才低用”标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选取50家用人单位作为调查样本,实施两轮问卷调查,筛选出了23个影响人才筛选标准的基本因素。
3、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运用SPSS19.0对23个影响因素(三级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凝炼出二级指标7个(基础情况、求职优势、择业观念、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求职技能和工作能力)、一级指标2个(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构建了大学生就业力指标体系;并将网络分析法 ANP及超级决策软件SD运用于复杂决策问题中,赋予各项指标权重,构建了大学生就业力评价体系,力图使评价指标体系由理论层面转入操作层面。
4、大学生就业力实证分析。选取我国东中西部20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对2000名学生施测,建立了相应的物元分析模型,锁定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力的关键因素,即职业认证、获奖情况、社会实践经历、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规划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共11个评价指标。
5、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路径设计。针对上述关键影响因素,制定了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1)制定“供需、市场”联动式就业力提升政策,以期形成政策合力,运用“组合拳”破解就业困局。(2)实施大学生就业培训计划,“前移、后延”就业关口,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就业技能培训,将就业关口“前移”,解决学生就业中可能遇到的瓶颈问题;对大学期间没有得到系统就业技能培训的学生,将就业关口“后延”,在毕业后加大培训力度,使其顺利就业。(3)“培养、孵化”:全程式创业扶植模式设计,开展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由政府、高校及用人单位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政策层面的导向性措施和实践层面的培训见习措施,通过创业拉动,实现就业倍增效应。(4)搭建无缝式就业信息平台,由政府、高校及用人单位共同努力,以信息手段促进“人员,职位”无缝对接。
在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就业力与人才筛选标准的契合度呈正相关。人才筛选标准与大学生就业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其作用力的强弱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2、通过调研发现,政治面貌、实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与大学生就业力呈正相关关系;而性别、专业、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职业和家庭收入等对大学生就业力有一定的影响,其他指标的影响程度较弱。
3、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大学毕业生供需之间的主要矛盾是数量增幅不均衡、信息沟通不对称。数量增幅不均衡矛盾较为显著,但信息沟通不对称作为隐性的矛盾需要格外重视。
4、提高大学生就业力,应走“前移、后延”道路,建立“呼应式”就业培训体系。高校要准确把握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培养,把学生就业中遇到的瓶颈问题靠前解决。对于那些在大学期间没有得到系统就业技能培训的学生,政府要针对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加大就业技能培训。
5、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就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工薪就业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二者共同存在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当中,大学生就业过程需要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推动职业发展,创业过程同样需要基本的就业技能推动实现创业目标。
6、大学生就业力提升不能仅通过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来实现,还需要通过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全国性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平台,使大学生能够在该系统中获取全国各地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为大学生进行职业比较和就业选择提供快捷的信息通道。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一、 研究背景... 2
二、研究意义... 7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9
一、人才筛选标准相关研究... 9
二、大学生就业力相关研究... 21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41
一、研究范畴的界定... 41
二、研究内容... 41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3
一、研究方法... 43
二、技术路线图... 44
第五节 创新点... 45
本章小结... 45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46
第一节 人才筛选的相关理论... 46
一、筛选理论... 46
二、刘易斯拐点理论... 53
三、劳动经济学理论... 56
第二节 就业力的相关理论... 58
一、人力资本理论... 58
二、社会资本理论... 61
三、市场分割理论... 63
第三节 评价理论及方法... 66
一、评价理论... 66
二、评价方法... 68
本章小结... 78
第三章 人才筛选标准与大学生就业力作用机理阐析... 79
第一节 就业力概念厘定... 79
一、就业力的内涵... 79
二、就业力的维度... 81
三、就业力的概念模型... 83
第二节 就业力相关概念辨析... 84
一、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概念... 84
二、就业力与就业率的关系... 85
三、就业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 87
第三节 就业力与两大发展的协同关系... 88
一、就业力与经济发展方式及产业结构的关系... 88
二、就业力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的关系... 93
第四节 人才筛选标准与大学生就业力作用机理... 98
一、人才筛选标准对大学生就业力的作用... 98
二、大学生就业力对人才筛选标准的反作用... 100
三、人才筛选标准与大学生就业力耦合模型... 100
本章小结... 103
第四章 人才筛选标准演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04
第一节 人才筛选标准演化趋势阐析... 104
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关研究... 105
二、人才筛选标准理论阶段的划分... 108
三、人才筛选标准演化趋势的探究... 110
第二节 人才筛选标准影响因素筛选... 112
一、调查问卷设计... 112
二、调查样本的选取... 116
三、调查问卷的实施及结果分析... 117
四、信度分析及基本影响因素确定... 122
本章小结... 125
第五章 基于人才筛选标准演化的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26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26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127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28
第二节大学生就业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130
一、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 130
二、聚类分析建立指标体系... 131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权重的赋予... 134
一、ANP方法的引入... 134
二、基于ANP的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权重的赋予... 137
三、评价指标解析... 148
本章小结... 151
第六章 基于人才筛选标准演化的大学生就业力关键影响因素分析——20所高校的实证研究 152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力有效性评价模型... 153
一、评价方法的确定... 153
二、物元分析模型... 155
第二节 高校大学生就业力评价实证分析... 158
一、实证样本选取... 158
二、指标数据获得... 159
三、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流程... 161
四、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166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力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176
一、大学生就业力实测结果分析... 177
二、大学生就业力实测整体状况比较... 178
三、大学生就业力指标有效性对比... 179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181
一、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181
二、实证结论... 190
本章小结... 194
第七章 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路径设计... 195
第一节 “供需、市场”:联动式就业力提升政策制定... 196
一、供给联动政策设计... 197
二、需求联动政策设计... 200
三、市场调节联动政策设计... 202
第二节 “前移、后延”:呼应式就业培训体系构建... 204
一、就业培训“前移”策略... 205
二、就业培训“后延”策略... 208
第三节 “培养、孵化”:全程式创业扶植模式设计... 211
一、高校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策略... 212
二、政府加强大学生创业政策和保障机制设计... 215
三、企业促进大学生创业措施设计... 218
四、学生提升创业意识和能力的路径设计... 219
第四节 “人员、职位”:无缝式就业信息平台搭建... 220
一、政府加强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建设... 222
二、高校利用就业大数据提升服务水平... 224
三、用人单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人才招聘... 225
四、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就业机会... 227
本章小结... 227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229
第一节 全文总结... 229
第二节 研究展望... 232
参考文献... 233
附录... 257
附录A 就业市场人才筛选标准调查问卷... 257
附录B 人才筛选标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260
附录C 人才筛选标准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 262
附录D 大学生就业力自我测评调查问卷
附录E 20所高校大学生就业力有效性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