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社科处
学人风采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人风采 >> 正文
梅花香自苦寒来——记两次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得者陈岱云教授
发布时间:2014-10-24  点击:
 

\x22\x22    每年的春季运动会,在教工女子中年铁饼组和老年组铅球赛区都能看到一位高大熟悉的背影,动作沉稳有力,穿着朴素简单,且比赛成绩不俗。这位积极参与学校各项体育竞技项目的“资深元老”就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陈岱云教授。

  也许你想象不到,这位运动场上的“中老年活动积极分子”却是身披诸多荣誉光环的“牛人”——先后两次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曾获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不仅如此,陈岱云教授还是一位社科研究成果多产的专家。自2000年以来,陈岱云教授共主持了国家、省、市社科研究项目12项,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济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共18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者摘编。

科研之源——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陈岱云老师在近30年的学校工作中,主要从事生物遗传学、人口学和保险学的教学工作。在本科就读生物学专业期间,陈老师就有“不小”的科研成果,她为何“弃理转文”,把研究领域转向社会学方向呢?原来人口学和生物遗传学是交叉学科,如“计划生育”的核心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是人口学的问题,而如何提高人口素质,这就涉及到遗传学的相关知识。广阔的文理学科背景,为陈老师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岱云老师的科研成果不仅精辟独到,而且不时“言出惊人”,概念具有“首创性”。陈老师有4篇科研论文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第一篇“单亲生殖的遗传表现”论文,发表于2000年第1期《生物教学》,首先在国内对单亲生殖的遗传表现作了诠释,被《人民教育网》作为“生殖和发育”章节教学的参考资料;第二篇“人口学的新概念——人口死亡性别比的研究”论文发表于2000年第4期《理论学刊》首先提出“人口死亡性别比”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研究;第三篇“绿色生育工程研究”论文发表于2003年第4期《东岳论丛》,提出了原创性的新概念——绿色生育及绿色生育工程,被《人口世界网》摘编发布题为:“人口学的新名词——绿色生育工程”;第四篇“人口生育观念嬗变与社会发展”发表于2008年第11期《求索》,首先提出了生育观念嬗变的诱导理论。“绿色生育工程研究”和“人口生育观念嬗变与社会发展”论文分别在2005年2010年获得第19次、第24次山东省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从陈老师的研究方向上不难看出,陈老师具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深刻的社会观察力,从中能够感受到陈老师内在的社会责任感,而这正是陈老师的“科研之源”。陈老师告诉记者:“一名教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公民应同样如此。”陈老师主张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社会,并服务社会,她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是立足社会的体现,甚至影响到人口政策的制定。如陈老师在《生育意愿调查报告》中提出,人们现在的生育意愿是“一个太少,两个正好”,该文一经刊出,就引起了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关注,为下一步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学术支持。陈老师说,社会科学只有扎根社会,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言传身教 教学相长

  陈岱云教授作为一名教师,其科研态度、精神,教书育人的理念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的学生,而且也对年轻教师起到了榜样作用。

  陈岱云教授常说,一名教师要做一名孜孜不倦的学习者,“用教师的高素质来培养出学生的高素质”;为人师表要加强自我修养,善于反思,富有人格魅力和教育威信。陈老师没有假期,除了上课、学术交流,就在家里读书、查资料、搞科研。研究生董晓庆说:“陈老师生活不规律,凌晨两三点休息再经常不过,看起书来经常忘记吃饭,患有很严重的脊椎增生和高血压,陈老师的这种学习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 

  陈老师认为她能投身科研的很大动力是浓厚的兴趣,在学生的科研指引上,她同样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有自己的兴趣方向就会给予鼓励和指引,并“力挺”学生研究“新东西”;若没有明确的兴趣点,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以及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她承担的研究项目。这样学生既可带题参加实习,也可在实践中调查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陈老师指导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分别在核心期刊《理论学刊》和《胜利油田党校学报》《济南职业学院学报》《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青岛市委党校学报》《山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等刊物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

  陈岱云老师在教学中结合自己讲授的课程,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及时、全面地了解人口学领域的前沿热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如陈老师去年参加了“世界人口会议”,回校后专门给同学们作报告,介绍了一些新名词、新理念。为使同学们把知识学透彻,陈老师结合好几本书的知识,以及前沿的理论来丰富课件内容,促进了教学相长,也很好地把科研和教学结合在了一起。

  陈老师不仅自己科研搞的好,还非常关心年轻老师在科研方面的成长。陈老师一方面给年轻老师介绍人口学领域的重点学术话题,另一方面在论文选题、论文写作上给予热情指导,使年轻教师在科研方面很快入门,大大提高了学术研究的信心。“陈老师的课题不仅量多,而且选题质量很高,2007年我和陈老师成为同事以来,参与了陈老师多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在和陈老师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拓宽了我的人口学视野,也引领着我进入了学术的殿堂,激发了我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说起陈老师,张世青老师满是感激和敬佩。陈老师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一直围绕人口学这个大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学术探索,这种持之以恒的学术探索精神感染了不少年轻老师。

“朋友、母亲、一辈子的老师”

  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教师的陈岱云教授以其对教育的高度热爱和责任感,以及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痴迷”,赢得了师生的一致认同和尊重。“能够成为陈老师的研究生是我们莫大的荣幸!”采访陈老师的研究生,记者常听到这句话。

  同学们都说,陈岱云教授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为人随和,没有架子,严谨但不苛刻,课上轻松交流,课下打成一片。研究生武正华说:“和陈老师交流没有障碍,就像朋友,什么事情都可以跟她说。” 

  在同学们眼中,陈岱云老师不仅是良师益友,更是“母亲”。她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等各个方面。陈老师平时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指引,“有时下课路上我们聊起电视剧,陈老师对剧中人物或者场景的评价经常影响到我们,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有些学生对科研不感兴趣,陈老师从不强迫他们,现在学生就业压力很大,陈老师就告诉他们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掌握一门应用技术,要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学术型的陈老师并非大家想象的死板生硬,而是乐观幽默,富有感染力,“跟陈老师在一起,再沉默寡言的人也能变得快乐起来。”有的学生压力大,经常为就业、科研论文发愁,陈老师就跟他们聊天,安慰他们。陈老师认为,教师的心理导向角色要求教师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卫生的工作者。

  “陈老师特别理解我们,打心眼里为我们着想。”本科是信息管理专业的董晓庆没有社会学基础,考上研究生后研究方向不明确,为此,陈老师想了好几天,甚至夜不能眠。“那天老师打电话让我选与我本科专业结合比较密切的“人口管理”方向,当时我的眼泪就留下来了。”回忆起来,董晓庆满是感动。有的学生开题写不好,有些发愁,陈老师仔细琢磨,有时一天给学生打十几个电话进行交流,直到解决问题。同学们说:“陈老师是我们一辈子的老师和朋友!”
 
» 上一篇:徜徉在词学里 寻找彩色的梦——访“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崔海正教授
» 下一篇:只为心中的那片绿——访经济学院张伟教授
标签关键词:

上一条:堂堂正正做人 勤勤恳恳做事——访酒店管理学院范涛老师

下一条:将面点做成一件件艺术品——记酒店管理学院“济南市突出贡献技师”张淼

地址: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电话:0531-82767339 82767337      E-mail:shekechu@ujn.edu.cn 
Copyright 济南大学社科处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