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节假日是放松心情、陪伴家人的美好时刻,在学校里我认识了这样一位年轻的大学教授,他为了自己喜爱的农村社会学领域,把大部分业余时间放在基层,花在农村,我被他的执着追求所折服。让我们一起走近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李伟峰老师,分享属于他的那片绚烂天空。
李伟峰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社会学会理事、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在济南大学任教近十年来,主讲《老年社会工作》、《社会人类学》等课程。他还先后主持教育部、民政部、省社科规划、省软科学等省、部级课题近十项,在《人口与发展》、《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民俗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摘编,参编著作2部,获各类科研奖励10余项。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有人说,选择了科研也就等于选择了磨炼,选择了坚持。初次与李老师接触便发现他言辞幽默诙谐,让我感觉和蔼可亲。当谈到在科研路上发生的故事时,李老师谈了很多,有引领他走上学术道路的老师,有提携、帮助过他的学术先进,有同事之间的学术风暴激励。从言辞中我们感觉到李老师是一个对待科研教学工作非常严谨的人。作为一名社会工作方面的研究者,李伟峰老师专注于研究老年社会工作和农村社会学等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逐渐加剧,“空巢”老人成为社会工作者重点关注的群体。李老师亲自深入社区、老年公寓去拜访这些老人,问候他们的生活起居,其所见与感受成为课堂上的第一手材料。他希望能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真爱,使心灵得到慰藉。他说:“当老人谈到自己的孩子时,他们眼中噙着的泪水和那种对亲情的渴望,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很不是滋味。”他还提醒当今大学生:一定要承担起社会的重任,关爱弱势群体,献出一份爱心。
他给我们更多地讲了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从中国目前的现状上来看,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贫富差距大,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发达城市发展起来了社会工作服务的行业,而更多城市以及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工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然而有关人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突出,所以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迫在眉睫。他指出:“我们要培养更多的社会工作方面的骨干和精英,还需要更多的基层社会工作者,这是我们社会的需要。”
用千倍耕耘 换桃李满园
“我首先是一位老师,教书育人是安身立命之所在。”他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是这样的。“听李老师的课我们总感觉神清气爽,活跃的课堂气氛,让我们像是在享受一场文化盛宴。”李老师班上的一位同学说。在同学们眼中,李伟峰老师不仅是一位良师,更是一个益友。他时常和学生们交流思想,并结合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不断创新完善教学模式,使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他们的视野,以培养全面性人才。
社会工作专业09级韩杰说:“李伟峰老师是舜玉社区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组的指导老师,无论是在集中实习还是日常实习期间,李老师总是认真负责、用心督导。”上学期的集中实习期间,李老师利用每周二19:00—21:00的休息时间给组内同学开督导会,与同学们共同回顾一周的实习情况,耐心倾听同学们的各种想法,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引导同学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定期的督导会让同学们在李老师的启发下收获了很多更深层次的经验。
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必须承担起一线工作者的重任,注重实践,深入基层。
李老师秉持着“多行、多学、多思考”的理念,不断完善自己,不停地“充电”。当他讲到“下乡”时,我们得知,他几乎每年都有超过半个月生活在农村,与农民生活在一起,与他们一起交流,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谈及在“下乡”中遇到的困难时,他摇摇头说:“这点困难不算困难,作为社会工作者,必须有做‘苦行僧’的心理准备。我真心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实现社会的共同繁荣。”
人生至善 笑颜常开
“社会工作者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在工作中也倍感幸福和快乐。”这是李老师从工作中得到的乐趣。李老师热爱生活,酷爱体育运动。业余时间,他喜欢各种球类活动,球场经常出现他的身影。在济南大学运动会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当仁不让地成为教职工队伍中的骨干分子。他博览群书,享受从知识的海洋中寻觅快乐。生活中的他幽默风趣,是大家公认的“开心果”,有很好的人缘关系。他说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找朋友谈谈心,看看电影和球赛,问题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
在采访的尾端,李伟峰老师为我们在校大学生送上诚挚的祝福,并告诫大家:“要充分利用大学里的各种资源,珍惜时间,学习一技之长以立足于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国家的有用之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