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社科处
学人风采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人风采 >> 正文
志以成学 持之以恒——访文学院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获得者李伟老师
发布时间:2017-09-25  点击:

“兴趣是我们重要的老师,专心则是治学闻道的最佳条件”,李伟老师如是说。把兴趣当做确定学问方向的指针,让专心成为前进道路上的动力,这是李伟老师在多年研究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从众多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凭借“八至十世纪中国的文士转型与古文变迁研究”的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伟,中共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老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研究。科研方向为唐宋文学史、中国古典散文史、中国古典诗学。他曾主持济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等课题,在坚持积累的基础上又以“八至十世纪中国的文士转型与古文变迁”的研究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李老师出版学术专著《文儒演生与文脉传承——中国中古的文学与文化》,在《中华文史论丛》《中国诗学》《山东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代表性论文有:《从“韩、李”并称看晚唐五代至北宋中期古文发展的趋势》《晚唐前期古文创作的思想突破与文体新变——以李商隐与刘蜕为中心》《清代康乾时期书风转变的地域特点与学术史意义》《李白〈古风〉其一再探讨》等。李老师曾获济南大学工会先进个人,济南大学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

“能获得本年度社科基金的立项还是有点意外的,因为觉得自己从教以来的五年积累还不够。”李伟老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依然很谦虚。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是我国社科研究学者个人申请的国家级项目,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有关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工作的论证会议,但如何能使课题顺利通过立项却是一大难题。李伟老师介绍,国家社科基金的研究方向、项目选题、内容设计和书面表达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把关,除了内容上的修正,正确、新颖、有深度的选题也非常重要。而自己选择“八至十世纪中国的文士转型与古文变迁”作为申报的课题,不仅仅是因为对唐宋时期文学的兴趣,更多的是出于其对唐宋之际社会转型的深刻意义。此外,前辈学者多是从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的宏观角度谈论问题,而有关文士形态演变的具体点大家做的比较少。此课题不仅符合创新选题的要求,也体现了李伟老师基于自己的研究思考,试图对整个唐宋文学转型作出深刻分析的想法。更为重要的是,李伟老师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和晚唐古文研究方面的积累较为充分,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此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成功申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成功申报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也让我意识到在将来的研究道路上有更重的任务和更大的责任。”李老师展望自己未来的研究设想时表示,自己曾经求学的老师也做过高级别的研究项目,每一个项目的完成都会使研究者获得学问和境界上的提升。自己也会以此自勉,用一个更高的标准去完成立项的课题。虽然目前的研究还在前期整理阶段,但基本的研究思路已具雏形。在本次科研项目中,李伟老师将结合唐宋时代的差异来拓展唐至宋文人形态变化的具体点,如唐宋之际的教育问题、科举问题和士大夫政治等。在理顺思路的过程中,他也一直紧握“积累”和“创新”的航标。“在本次研究的文士转型中,唐至宋的文人形态的变化一直很重要,这种变化与唐宋时代的差异有关,而这种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泛泛而谈。唐宋的教育、科举等都是影响文人形态转变的一个大的线索,在转变过程中,唐、宋在古文创作、政治活动和学术转型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在思想和政治态度上都有很多不同的方面,却少有人从文士转型的角度谈这个问题”。

李伟老师曾在学院召开的国家社科基金经验交流会上分享了三点申报课题的经验:具备国际视野、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重视前期成果的准备。采访时李老师又对这三点进行了细致说明。李伟老师谈到,国家课题需要学者以最前沿的眼光和最高标准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不论是选题还是内容,都要视野开阔。研究中国古代的老师常常会形成思维定式:只看中国的文献,不重视外国的。而国外的学者对中国的古代文学、古代历史等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国外的很多研究都值得我们去借鉴,特别是在题目设计上的新颖和思路上的启迪。在思路开阔方面,因为自己深受前期研究成果裨益,所以建议老师们从一个方向上尽力开拓不同角度做研究。研究碰到瓶颈时可以换种思路、换个角度,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可能就会别有洞天。在采访过程中,李伟老师一直在强调前期积累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课题只是一个骨架和结构,是一种设想,而这个设想能否实现还是要看前期积累的成果。包括在课题的评选过程中,评委们也大多是通过学者们前期成果的研究程度来判定是否能做好这个选题。李伟老师认为,国家课题的申报过程就是整理自己科研思路的过程,原来想的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借此整理清楚,原来想的不透彻的问题可以借此想得更明白。科研立项只是整个研究的起点,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项目的想法转化成坚实的成果,这才是科研项目一决高下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努力把想法梳理清楚才是最重要的,切忌半途而废和浅尝辄止。

采访之前我们有幸拜读了李老师的《从“韩、李”并称看晚唐五代至北宋中期古文发展的趋势》,里面讲述了从“韩柳(韩愈、柳宗元)”到“韩李(韩愈、李翱)”并称的变迁。唐宋古文研究多以“韩柳”为研究对象,而到了宋及宋以后,“韩李”并称的说法日益引人瞩目。问及研究“韩李”而非“韩柳”的原因,李老师称,这两者之间主要是文学与思想的差异。“韩柳”并称是在文学方面,多以文学家的形象出现,而“韩李”并称则是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待,多从哲学、历史、社会层面的变迁的角度讲。李伟老师解释道,李翱作为韩愈最有名的学生,其对韩愈思想的扩展到了宋代意义就越来越明显,“韩、李”之间的思想嬗变是推动文学发展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选择“韩李”而非“韩柳”进行研究,可以扩大学术视野,深化对本阶段文学问题的认识。李老师还谈到,本次国家立项课题对于文士转型的研究也是更关注于思想史的角度,对“韩李”思想的研究也会渗透到以后的课题中,选取的资料更多、关注的范围也会更大,分析的问题也会更加深刻。如韩愈与其他文人的关系比“韩柳”涉及的更多。他还提到明年要发表的论文,其中就突破了“韩、柳”的关系,发现了晚唐五代时期的古文和文人创作特征,有些体现在地域性上,有些体现在科举制上。

李伟老师不仅教授古代文学,还承担了广告经营与管理、广播电视广告等新闻传播类课程的教学。对于当今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如何与古代文学研究相结合的问题,李老师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传播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而我国的古代文学和文化在历史上也曾带有鲜明的传播特色,例如儒学在东亚、西域文明的形成发展等。李伟老师列举了目前国家所提倡的“一带一路”政策,认为它就是古代文化传播在当代兴起的突出表现。关于文学,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理解。新兴媒介的发展不但丰富了传播的手段,也丰富了老师、学生等获取资源信息的方式。新闻、广告等给了大家创新的思路,而深厚的文化基础则让我们的审美趣味有了更深的底蕴。李老师认为新兴媒体的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并对其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新社会形态下,新媒体不知不觉改变了社会形态,很多传统的学科也以一种新形式进行传播。新媒体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好的媒介,它加快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而对于碎片化信息传播形式的迅速兴起,我们能做的就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克制自己,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

笔者与李伟老师还谈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李老师说,在大学可以通过各种读书活动来促进文化传播和学术交流,如通过举行读书会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可以在校内鼓励同学积极筹办同仁刊物,把凌乱的想法变成流畅的文字。李老师还谈到舜耕书院的交流论坛,以及北大以往实施的师生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制度。“这样的方式可能在当前越来越难以实现,北大中文系的陈平原教授称之为‘即将消逝的风景’,但它所形成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却能对一个人、一所学校的文化精神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采访最后,李老师又把重点回归到了兴趣与专注上,他告诫同学们,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研究,都要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并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兴趣是成功的开始,而专注则是达成目标最重要的因素。

                     
           

                   

上一条:春风化雨 诲人不倦——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获得者周晨虹老师

下一条:桃李蹊上育 堂前更种花——访我校第七届“青年教学能手”获奖者文学院鲁毅

地址: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电话:0531-82767339 82767337      E-mail:shekechu@ujn.edu.cn 
Copyright 济南大学社科处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