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社科处
学人风采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人风采 >> 正文
潜心科研 不骄不躁——访文学院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获得者范丽敏老师
发布时间:2016-04-06  点击:

“21世纪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这是客观上由时代所提出的要求。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式下,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文化,除了需要国家主管部门的主导和宣传以及学校教育外,也需要每位人文学科研究者担负起各自的责任。”——文学院范丽敏老师对我们说。范丽敏老师以“孔府档案视域内的乡村职业戏班演替研究”为题,在众多的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范丽敏,文学博士,文学、艺术学博士后,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地方戏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的教学和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孔府档案视域内的乡村职业戏班演替研究,15BZW072)、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清代山左演剧史——以史志类文献为考察中心,12YJC760016)、省社科规划项目(清代剧坛研究,10CWXJ02)、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992-2012山东戏剧口述史,2012M511641)等多项课题。范丽敏老师出版过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专著《清代北京戏曲演出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分别获得山东省第二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度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年度济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奖项。范丽敏老师先后在山东省图书馆作学术讲座2次:论《红楼梦》的“梦”与“情”(山东省图书馆读书月,2015.12.6)、“红楼”解梦(山东省图书馆大众讲坛,2016.1.23);主持全国学术会议一次——由《明清小说研究》编辑部、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2014.11.21-23,江苏常州);在山东省教育厅主办、山东师范大学承办的首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上,范老师被推选为高中语文组的评委。
  除了授课,范丽敏老师还有社会兼职:九三学社济南大学委员会副主委,第一支社主委,九三学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第十二届青联委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范老师认为,一个人幼年所接触到的文化艺术样式对他成人后的审美选择有着深远的影响。范老师选择传统戏剧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她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她出生于戏曲之乡——山东菏泽,家乡浓厚的戏曲艺术氛围使她对戏曲产生兴趣,所以在之后的科研道路上她主动选择了戏曲尤其是山东地方戏曲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范丽敏老师认为,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其从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负载着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独特印记,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而戏班作为古代社会的一类特殊职业团体,其活动反映着古代中国复杂的社会关系、结构和文化,是认识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一面多棱镜。范老师还介绍说,她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孔府档案视域内的乡村职业戏班演替研究”的学术目的是为了探讨戏班这个特定职业团体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生存状态,以及戏班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位育关系(即戏班客观发展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孔府档案是范丽敏老师的主要研究视域。她告诉笔者,她之所以选择孔府档案作为考察对象,一是因为在前期的资料调查中发现孔府档案里的戏曲资料较多也较全面,对于学术研究而言,资料的有无与丰俭非常关键;二是孔府档案本身亦具有迥别于清代内廷戏剧档案、史书、方志、文人杂著等史料的突出价值,具有真实、丰富、民间性的特点。从真实性上说,作为据实而录的档案,孔府档案比一般的笔记、杂著更足采信;从丰富性上说,其所记涉及到当时戏班内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涉及到了戏班与社会上各层次人员的复杂关系和纠葛及演员的生活等,远较史书、方志、笔记等丰富;从民间性或曰基层性上说,清代内廷的戏剧档案虽亦真实、丰富,但其记录范围限于内廷,不具有孔府档案的民间性。因此范老师独辟蹊径,选择从孔府档案的视域来研究乡村职业戏班的演替。


热爱是坚守的动力


  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竞争非常激烈,而申报成功后踏踏实实做好研究工作更是不易。面对繁杂的研究任务,范老师明确规划好了研究步骤,总体来说分为:资料查阅、理论学习和撰写三大部分。资料基于真实、全面,所以,她将以“竭泽而渔”式的方式把资料搜集完备;理论基于学透、学精,于是,她将结合多年的探索经验,主要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最后,范丽敏老师将在以上基础上来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范老师告诉笔者,“理论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工具,而研究方法就是如何使用这个工具的办法。并且理论的学习也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在吃透的前提下应有自己的理解和发展”,她是如此说的亦是如此做的,并且她以行动诠释了她的研究理念——“研究与创作不一样,研究必须坚持真实与科学,真实是学术的生命”。
  学术研究工作非常枯燥与艰苦,没有热爱,通常是难以坚持下去的。范丽敏老师每一步都走得沉稳有力,所以在经过量的积累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在此范老师也给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和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她说:“学问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有所突破,所以要放平心态,不要急功近利。”笔者深感学习的确应该如此,“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质的飞跃的前提是量的积累,只有基础牢固才能更上一层楼。


责任是教学和科研的方向

 

范老师认为文学艺术的研究归根到底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因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强烈的责任感。范丽敏老师认为人文学科的研究者应该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国家的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基于对传统文化和戏曲的热爱,面对当前传统戏剧的衰落,范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她认为国家在重视培养演员的同时,还应重视对观众的培养,毕竟戏曲是演给观众看的,一定程度上说,没有观众便没有戏曲。因此针对当前戏曲观众的失落,80、90后对传统戏剧不了解、不感兴趣的状况,范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国家在推行戏曲进小学、中学政策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大学生的传统戏剧教育。学校应设立戏曲通选课,通过聘请演员授课,表演加理论学习,让大学生与戏曲亲密接触,从而产生兴趣进而热爱戏曲。”她进一步表示,“学生认识戏曲、了解戏曲,既可以欣赏到艺术的美,还可以受到情感熏陶,促进人格健全,提升幸福感。而每个对戏曲产生了兴趣的大学生就好比是一枚火种,一传十,十传百,最终可能会由此培养起青年观众。只有培养起了观众,观众后继有人,戏曲才可能存在和发展下去。”的确,所谓“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便是如此,缺少观众的戏曲想发展是很困难的。
  在专业教学上,范老师认为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角,因此学生应当自主学习,并与老师、同学多交流、讨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在范老师给研究生开设的课堂上,她首先精心给学生指定了阅读书目,指导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去读书,并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形成文字,提交到课堂上,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甚至辩论,最后老师做总结、指导。并且范老师强调,每次读书,她让学生只关注一个问题,把一个问题想明白、解决好,不枝不蔓,然后由小到大,见微知著,最终获得对一个较大问题的认识。她的课着重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紧张,但学生都获益匪浅。
  在与范丽敏老师的交谈中,笔者感受到了她是一位有着自己鲜明的学术个性和学术思想的学者,同时她那渊博的学识、平和而自信的态度、优雅的举止都深深地打动了笔者。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范老师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会有更大收获。

 
» 上一篇: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访政法学院陈岱云教授
» 下一篇: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访政法学院李慧明老师
标签关键词:

上一条: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访政法学院陈岱云教授

下一条: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访政法学院李慧明老师

地址: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电话:0531-82767339 82767337      E-mail:shekechu@ujn.edu.cn 
Copyright 济南大学社科处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