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社科处
社科鲜智慧
社科鲜智慧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王树青 -心的守护——疫情下的心理援助工作模式
发布时间:2020-04-21  点击:

“心的守护”——疫情下的心理援助工作模式

 

在全世界抗击新冠疫情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心理”防疫,守护我们的心理健康。自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重视疫情期间民众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工作。3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尤其是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等的心理疏导工作”在决胜决战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广大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1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开展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此后,全国各地积极组建心理救援医疗队和心理援助热线队伍,投身于“无形”的抗疫工作中,守护人们的健康心理。

当前,战“疫”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心理防疫”工作依然艰巨。身处抗疫前线的医护群体、病人及其亲属等在今后的不同阶段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需要做好长期“心理战”的准备。同时,由于较长时期的防疫需要,广大民众的正常生活被打乱,宅家学习、工作成为现阶段的常态,因此心理疏导是稳定民心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方式。

一、疫情下的应激反应

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新冠疫情,面对这些的灾难性的紧急公共事件,人们会出现哪些情绪和行为上的应激反应呢?从网络和电视媒体上,我们感受到了疫情带来的各种情绪与行为反应:确诊后崩溃的患者,看到病人死去而痛哭无助的医生,害怕被感染而反复测体温的恐慌民众,隔离结束后高声呐喊的人们......

新冠疫情作为应激或压力源,所引发的生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警觉期: 通过一系列的神经生理变化,紧急动员体内资源,机体处于战备状态,在这一时期民众出现因疫情会产生焦虑、恐惧等反应。第二,抵抗期: 继续发生神经生理变化,充分利用体内资源,对付各种紧急情况,这一阶段民众利用自身资源做出抵抗。第三,衰竭期: 体内激素和重要微量元素耗尽,某些细胞和组织遭到破坏,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到这一时期,民众的内在资源耗竭殆尽,对个体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这个应激理论告诉我们,适度的应激反应有利于调动机体能量,抵抗外来压力,但若恐慌紧张过度,导致过强或持续的应激反应,则会影响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引起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各个器官系统的疾病, 也可能出现代谢障碍和癌症 , 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民众因疫情产生的各种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即时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避免出现更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

二、疫情带来的主要心理与行为问题

(一)情绪问题

新冠疫情给人们带来情绪方面的困扰主要有:焦虑、担忧、紧张、恐惧等恐慌类情绪,无奈、失望、自责、内疚等无力感,抑郁、崩溃等情绪低落表现,以及孤独、无聊、痛苦、委屈、烦躁等其他情绪。

(二)行为问题

新冠疫情下很多民众会出现以下行为:时常测体温,不停地进行消毒,忍不住洗手,不停地刷手机看疫情新闻,不愿意活动等。

(三)躯体症状

新冠疫情出现之后,很多民众出现“疑似”躯体症状,例如咳嗽、痰多、嗓子疼,呼吸困难、胸闷、头疼、头晕、乏力、心跳加速、肠胃问题、睡眠障碍等。

(四)自伤/杀或伤人问题

有少数人因疫情而产生极端的行为,有的人出现自杀、自伤类行为,怀疑人生、觉得生无可恋;也有的表现为故意伤害他人,例如确诊患者殴打他人或者故意向医护人员吐口水等。

三、疫情下心理援助的主要方法

对疫情引起的心理问题的应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情绪应对,一种是问题应对,前者重在调节情绪,后者重在解决问题,两者相辅相成。

(一)情绪应对

1. 放松技术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放松是十分重要的步骤,我们可以通过呼吸放松、健康冥想、正念身体扫描等多种方法稳定自身情绪、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首先,呼吸放松法是一种简单并且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放松的方法,我们需要深呼吸,然后幻想这股气流随着自己的吸入到达身体的不同部位,然后再慢慢呼出,如此往返几次,就可以进入极度的放松状态。其次,可以通过健康冥想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处于平稳安定的状态,我们只需闭起眼睛,幻想着自己身处在没有重力的环境,所有的手脚关节都是松弛的,用这样的冥想方式,有助于我们内心的平静,有效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正念身体扫描来稳定情绪,正念是基于禅修发展而来的一套调节自我身心状态的技术,我们需要坐在安静的地方,挺直腰背,头部摆正,将手放在膝盖上,深呼吸五次,并且闭上眼睛,然后从头顶开始扫描全身,留意哪里舒服,哪里紧绷,哪里放松,再感受一下全身的感觉,最后慢慢睁开眼睛,以达到调节自身状态的目的。

2. 认知疗法

      人的情绪和行为改变与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改变不恰当的认知方式, 可以达到改善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目的。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想或信念决定的,合理的信念产生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信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面对疫情,我们每个人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反应,有些看法是合理的,但也有些认知是不合理的。这种不合理的认知可能是“我现在有点头晕和咳嗽,我一定是得了肺炎”或是“这次疫情这么严重,太可怕了,世界末日就要到了”等等。面对不合理的认知,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疫情本身,而是我们对待此次疫情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情绪体验,因此通过调整和改变不合理甚至歪曲的认识,正确看待疫情,就可以降低消极情绪。

3.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核心要义“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和强迫行为,所谓顺其自然就是指在全球疫情扩散的当下,人们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是正常的,为所当为就是控制我们能控制的部分,忽略自身的紧张情绪,把注意的焦点转移到学习防疫抗疫知识,万众一心共同抗击疫情,那么我们的焦虑情绪就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除以上方法外,心理咨询师还运用很多其他的咨询方法开展心理援助,总的来说,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或行为要真诚地同理,稳定情绪、降低消极情绪,让来访者感受到自身拥有的力量、资源,从而增强其抗击疫情的信心。

(二)问题应对

问题应对是指针对来访者不同类型的具体问题给予不同的建议和帮助。针对出现情绪问题的来访者,可以列出一个能减轻情绪的事件清单,比如听音乐、锻炼、合理宣泄等多种方式,鼓励其采取行动来减轻相应情绪问题;针对有行为问题的来访者,可以向其解释不合适行为的消极影响,这些来访者要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避免沉浸在网络上的负面新闻中,还要学会注意力的转移,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看一些娱乐节目、听听喜剧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针对有疑似躯体症状的来访者,应该向其解释身心交互影响的关系,让其明白疑病心理也会导致躯体症状,因此要放松自己的心情、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并教授其心理放松的方法来减轻身体的不适;针对有自杀倾向的来访者,应该及早辨别,建立情感支持系统,家人、朋友要给予其足够的情感关怀,多沟通,重点关注来访者的行为,及时制止其自伤、自杀行为,并为其提供长期心理咨询的相关信息,有必要时需将其转介到危机干预小组。

三、疫情下的心理援助工作模式

(一)建立政府各部门之间开展心理援助的协作机制

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心理援助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疫情下心理援助工作的重视。疫情期间,应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卫生健康、民政等多部门参与的疫情心理援助协调工作机制。各部门之间加强工作协同,优化资源配置,为心理疏导服务搭建便捷、有效的渠道和平台,吸引全社会的心理专业人员参与疫情防控的心理疏导。各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积极开展心理服务人员的遴选、督导与培训,建立心理援助服务专业人才志愿者团队。

(二)动员各方力量组建心理援助队伍

国家卫生健康委已提出应组建心理救援医疗队和心理援助热线队伍来开展疫情期间的心理援助任务。心理救援医疗队可单独组队或者与综合医疗队,单独组队时,配队长1名,指派1名联络员,负责团队后勤保障和与各方面联系。混合编队人员以精神科医生为主,可有临床心理工作人员和精神科护士参加。有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人员优先入选。心理援助热线队伍以接受过心理热线培训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和有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志愿者为主。在上岗之前,应当接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对心理援助培训,并组织专家对热线人员提供督导。

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政府与事业单位从事心理工作的人员、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从事心理教学与科研的人员、医院精神与心理相关科室的医生、企业中的心理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等,都是疫情防控中进行心理疏导的中坚力量。

疫情心理援助工作任务艰巨,需要大量志愿者的加入。一些基层干部、医务人员、教

师、警官、社区管理人员等人群经过培训可以充实到队伍中来。另外,因疫情滞留在家的大学生,特别是心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是强有力的后备力量,也可以吸收到志愿者队伍中,发挥他们专业优势,对更多的人进行心理疏导。

(三)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实施精准心理援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关注重点人群,特别是病人和病亡者家属的心理问题,又要面向全体人民,特别是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心理问题。因此,在进行心理援助时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使用最恰当的咨询与治疗方法。首先,要对病人和病亡者家属们采取一对一的心理援助。关注病人的情绪变化,利用同理、接纳和放松等的方法,减少病人的消极情绪,引导其积极配合治疗;对于病亡者家属而言,主要是做好他们哀伤心理的处理,帮助其从悲伤中逐渐恢复,顺利渡过当前的心理危机。其次,隔离群众的心理问题。无论是居家隔离还是在指定地点隔离,这些人的正常生活模式被打乱,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由于被隔离而引起的应激反应。因此,心理援助工作首先需要引导被隔离公众正确看待隔离措施,然后帮助他们掌握克服恐慌和焦虑的基本方法,从而缓解自身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四)积极开展心理科普宣传工作

疫情开始后,很多高校与科研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师个人快速编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防护手册》等电子版和音频版的科普宣传读物,对于缓解民众因疫情带来的消极情绪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心理学工作者和需要帮助的人群相比,数量远远不够。这些科普宣传读物易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而且也有针对青少年儿童版的疫情心理防护手册,大多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能够帮助民众了解疫情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式。此外,积极发挥网络、电视等各类媒体的宣传功能,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娱乐、教育节目等形式向民众传达心理防护知识。

 

作者简介:王树青,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

 

上一条:对近期“扩内需、稳增长”、有效应对疫情影响的相关建议

下一条:杨海波-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我省文创行业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地址: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电话:0531-82767339 82767337      E-mail:shekechu@ujn.edu.cn 
Copyright 济南大学社科处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