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社科处
社科鲜智慧
社科鲜智慧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齐先朴:疫情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0-04-27  点击:

疫情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的建议[1]

齐先朴

在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充满正能量的网络舆情无疑是占主流和主导地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空间越来越多地出现颂扬党和政府领导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成就,赞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防疫抗疫,讴歌舍小家为大家的最美“逆行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声音,营造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是,毋庸讳言,在网络空间也存在不少揶揄、挖苦、吐槽甚至嘲骂某些地方、行业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不力的涉疫负面网络舆情。

所谓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就是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民通过网上新闻、跟帖评论、微信群、QQ群、网上调查问卷等渠道而显露出来的,在内容指向和表达方式上包含较多片面、偏激、刻板甚至不实的有关新冠病毒肺炎防控的情绪、意见和评价的总称。包括网络危机事件、网络流言、网络谣言、网络欺诈等。

在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网络日益成为舆情生成的策源地、舆情传播的集散地、舆情交锋的主阵地。网络上不时出现的一些非理性、失真、甚至恶意中伤的涉疫负面舆情,容易误导网络舆论,诱发社会冲突,甚至破坏社会稳定。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任何与疫情有关的事件,从训诫风波、论文风波、发布会风波、领导口误风波、蔬菜风波、双黄连风波、免职风波、红会风波再到李文亮医生风波,都获得了数倍于平常的关注度。这些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容易使人对疫情防控工作产生“误读”和“误判”,也让很多不了解情况的高校青年学生谈“疫”色变,产生思想困惑和负面情绪。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学生政治信仰、品行教化、道德养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分析、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涉疫负面网络舆情的引导问题,及时回应高校大学生涉疫网络舆情关切,才能有效澄清事实、解疑释惑。这对于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心理诉求,疏解不良情绪,增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疫情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

(一)疫情给大学生带来的现实之困,亟需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

疫情来势汹汹,与疫情蔓延相伴而生的是青年学生的恐慌情绪:

——“老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严重的疫情?是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存在问题吗?”

——“老师,疫情能控制住吗?”

——“老师,非常时期我们应该怎样理性爱国?行动报国呢?”……

疫情带来的恐慌使青年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疑惑,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思政课是夯实学生思想基础的主阵地,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加强涉疫网络舆情的引导,可以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中所遇到的困惑,解开思想疙瘩、安抚青年学生的恐慌情绪,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也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形势下搞好高校思想课教学的关键。

(二)网络谣言给大学生带来的现实之惑,亟需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

疫情带来的恐慌尚未平息,网络谣言带来的恐慌更加令人心忧:

——“钟南山院士已被传染新型冠状病毒!”

——“官方公布的数字是‘缩水’的!”

——“武汉市红十字会收取捐赠服务费!”……

网络上疯传的大量不负责任的言论,时刻冲击和挑战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亟需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

思政课教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教育,更是品德培养和价值认同的教育。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现实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互相碰撞,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交织,而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知识结构不尽完善、思维方式和“三观”尚未成熟。如何通过思政课教学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分析学生的需求,增强“时政供给”,提升学生对社会时政变化的认识力与适应性;引导青年学生保持理性冷静、涵养健康心态;让社会少一些紧张气氛,多一些加油的正能量;增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的必然要求。

二、疫情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学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一)疫情期间大学生高度关注涉疫网络舆情

调查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超过97.80%的大学生每天将大部分时间用来上网,他们经常浏览涉疫新闻、刷微博,高度关注涉疫网络热点,并积极参与涉疫网络热点、焦点新闻的讨论,这使得高校大学生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面临新的问题。

(二)疫情期间大学生受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影响范围大

高校大学生无论是年龄还是心理状况,都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还需要完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涉疫负面网络舆情会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还不够成熟,面对繁杂的涉疫网络信息,缺乏准确的判断力,涉疫负面网络舆情的发酵容易误导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三)疫情期间大学生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难度大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大学生无法正常开学,需要长时间在家封闭式生活学习。因此,高校对大学生涉疫负面网络舆情研判、监控、预警难度大,这成为大学生涉疫网络舆情引导的难题。再者,高校缺乏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涉疫舆情监控队伍,舆情监控机构对高校大学生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的针对性不强。

(四)疫情期间大学生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方案有待优化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方面,高校在引导大学生涉疫负面网络舆情方面的思想观念有待更新,没有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的措施针对性不强,封、删、堵既让涉疫负面情绪向极端的方向发展,也会降低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信任度。

三、疫情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必须坚持的原则

涉疫负面网络舆情是社会不满在网络中的自然延伸,最终又成为对社会不满的一种催化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发酵就是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在网络上的突出表现。对于境内外敌对势力散布的负面信息强化管制、监控、屏蔽的管控治理是必要的。但对于普通群众的涉疫网络情绪宣泄,保持其合理、适度的多元性,可起到社会关系紧张“减压阀”的作用。单纯的“堵”、“压”、“封”的管控治理,常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已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生态的变化。

所谓生态治理,就是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社会系统中,以公共利益为最高诉求,强调多元参与、协商对话和共识的一种治理形式。生态治理以公共利益为最高诉求,强调多元参与、协商对话和共识,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人文关怀为基础,以改进工作为关键,以官民互动为手段,以法制建设为保证,是网络社会治理的治本之策。涉疫负面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是指在网络生态中,政府不是不断强化其行政管理职能,扮演全知全能的网络警察角色,以“有形的手”强力扑杀网上各种“负面信息”;而是充分尊重网络传播规律,更多以“无形的手”调节网络生态,发挥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推动高校青年学生在网络社区实现“自律”和“自治”。与以往的“管控治理”相比,涉疫网络舆情生态治理的创新体现在:治理主线上,从一元转向多元;在治理理念上,从“管制”转向“引导”;在治理,从“消毒”转向“免疫”;在治理手段上,从“刚性”转向“柔性”;在治理机制上,从“应急”转向“长效”。具体而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方向性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疫情期间,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这让网络舆情的内容呈现出丰富的特点,舆情的真假也难以辨别,容易使得一些大学生的盲目跟从,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还会对社会产生不稳定的因素。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网络舆情中出现的错误信息进行辨别,对非理性的舆情及时的抵制,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思想多样性,把尊重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对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二)坚持疏导性

网络平台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各种价值观念和观点都会在网络上出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对涉疫负面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时,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多发扬民主,让大学生自由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给予肯定与支持;同时指出学生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让他们意识到思想上存在的偏差,这样才能够理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找到合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坚持平等性

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大学生群体富有朝气,有着强烈的话语冲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时,要把知识转变成学生容易懂的方式,尊重大学生的意见、态度,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心理认同。加强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方式,要在平等理解的前提下以真诚的态度进行交流。

(四)坚持开放性

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的特点,各种信息泥沙混杂,不可避免地会有片面、偏激、甚至不实的观点充斥其中。动用各种行政管控力量,以“有形的手”强力扑杀网上各种“负面舆情”,不仅不能达到治本的作用,而且还违背了基本的教学原则。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时,要科学认识涉疫负面网络舆情,不回避热点话题,在开放的氛围下让大学生群体作为具有自己个性的个体,不断提高其独立思考与分析涉疫负面网络舆情的能力。

四、疫情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学加强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的建议

(一)具体分析不同涉疫网络舆情的内容与性质

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应多关注一些涉疫网络舆情重大事件与观点,对一些涉疫舆情信息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够及时的判断涉疫网络信息的真假,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舆情做大;对违背真善美、法律道德的内容及时地过滤掉。当然,对于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也要正确的面对,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运用个性化的方式,揭露真相,及时指出错误,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的亲和力,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提高对大学生涉疫网络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涉疫网络舆情的高速传播,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有一定的冲击力。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结合教材的内容,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补充课堂的教学内容,将各种涉疫网络舆情热点问题引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观点态度。当然在正面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艺术的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能够让其对涉疫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在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的过程中,要和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互动与交流,掌握舆情发展的主动权,对热点问题进行客观的评价,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使大学生思想认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高校青年学生涉疫网络舆情媒介素养

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使一些人在网络上发布偏激、片面甚至失实的非理性涉疫网络舆情变得随意而成本低廉,对高校青年学生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加强对学生涉疫网络舆情媒介素养的培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感和网络安全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网络舆情的研判活动,提高其对涉疫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使其能够分清楚什么是美丑、善恶,从而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

(四)加强青年学生涉疫网络法制与伦理教育

健康的网络生态需要网民高度的自律。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时,应该新形势发展的需求,将思政课教学与网络法制教育、网络伦理教育结合起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健全大学生网络人格,实现群体自律,不做任何损害网络安全的行为,举报和谴责不良网络信息和行为,优化高校涉疫网络舆情环境。

(五)共同拧成对高校大学生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的整体合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加强对大学生涉疫负面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时,不是单打独斗,也不是自说自话,应加强与党政宣传、网管部门、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学生舆情活跃分子的合作与配合,发挥出党委、政府及高校各系统、各部门对大学生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的整体合力,相互之间优势互补,积极配合,传播当下涉疫主流价值的网络舆情,共同拧成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涉疫负面网络舆情引导的整体合力。

齐先朴,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济南大学校聘A3岗高层次引进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博士后。


[1]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般项目)“民族地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经验研究”(项目批准号:15BDJ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条:陈虎:疫情视角下智慧旅游对行业韧性的强化路径与启示

下一条:韩芳:韧弹性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对策与建议

地址: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电话:0531-82767339 82767337      E-mail:shekechu@ujn.edu.cn 
Copyright 济南大学社科处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51414号